大三国的小人物是邓洪卫创作的经典历史小说作品
阿福小说网
阿福小说网 乡村小说 竞技小说 重生小说 穿越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都市小说 同人小说 推理小说 架空小说 短篇文学 经典名著
小说排行榜 官场小说 玄幻小说 耽美小说 军事小说 仙侠小说 校园小说 历史小说 言情小说 武侠小说 总裁小说 网游小说 综合其它
好看的小说 收养日记 陪读母亲 月影霜华 伊底帕斯 引牛入室 重生擒美 年后突破 五儿孝母 一品乱谭 乡野情狂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阿福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大三国的小人物  作者:邓洪卫 书号:49743  时间:2020/2/7  字数:15879 
上一章   第1章 贾诩:三国第一智者    下一章 ( → )
与猫鼠为友

  贾诩,字文和,武威姑臧人(今甘肃武威)。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人称“毒士”

  怎么个“毒士”?第一,眼光毒,看人看事特准。第二,心眼毒,认准的事就做,不计后果,甚至拿国家命运作赌注。第三,谋略毒,每一步棋都走得非常漂亮,所出的计谋没有不成功的,称得上算无遗策。

  别看贾诩头脑这么好用,心眼这么好使,他家往上数几辈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尤其是他的父亲,实在得不能再实在了。实在人跟实在人也不一样。一般的实在人都性格和善,很好相处。没有算计别人的心,有什么话当面就了,了一身轻,绝不会怀恨在心,伺机报复。可这老贾跟别人不一样。此人爱较真,认死理,按现在我们这地方的土话来说,头脑比较“整”“整”就是不开化的意思。老跟别人说不到一块去。人家明明是好意,提醒他:你这事做得不对呀,下次可不能这么做了,对你对别人都没好处,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可老贾呢,却总觉得别人是跟他耍心眼,是在算计他,是想占他便宜,是明里暗里地欺负他,是置他于死地。

  人家怎么解释,他也想不开,越说越来劲,越说越急赤白脸。有时候为了几句玩笑话,他会跟人家争得脸红脖子的,非得把人家下一头,把自己的理扳正了不可。得人家很尴尬,很没趣,很生气。时间长了,邻居们都打心眼里烦他,都不愿理他,说:“这人没法跟人共事,只能共鬼。”

  又说:“好心当作驴肝肺,还嫌驴肝没得味。”

  所以贾家在乡里人缘很不好。贾家有什么事,别人看到跟没看到一样,都绕着走。贾家有什么红白喜事,邻居没几个出人情的。

  而贾家并不明白是自己的性格原因,更加认准是乡人合伙欺负他,也就不肯与乡人来往。如此恶循环,久而久之,这家就被孤立了。乡人不仅不与贾家大人交往,也不许小孩之间来往。少年贾诩就显得特别孤独,性格因此孤僻。孤僻了,情就变异,容易仇恨社会。他在心里说,你们这些人算什么呀,也就能看得到自己面前这么长的天,喝碗稀粥就点萝卜干,嚼得嘎嘣脆,香的,将来让你们看看俺贾某人能做出什么惊天大事来!

  不与乡人来往,就少了许多杂事,正好可以省下时间来多读书,跟书朋友,比跟小孩玩游戏强多了。在书本中徜徉,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大大提升了内功,为将来建功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也不能老闷在家里读书啊,这不成了读死书了吗?这贾诩可不愿意成为书呆子。他读书累了,就走出书斋散散步,透一透新鲜空气。在路上总会遇到不少人,但人家都不答理他。贾诩知道自己家的人缘很差,也懒得答理他们。遛弯就尽量往人少的地方去。有时候,在小山沟里、小树林里,一待就是半天。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他心里装着不少事。不过他装着的事,别人都看不出来。如果让别人看出来,那就不是贾诩了,那就是张三、李四、王老五了。

  再说他装着的事,就是说出来,别人也不会理解。

  话说有一天,年轻的贾诩跟平常一样出来信步遛弯,忽然发现路边有一只病猫。这猫跟别的猫不一样,是只病猫。哎哟,还病得不轻呢。瘦小枯干,样子很邋遢,发都打了卷,黏在一块,眼睛也暗淡得没有什么光泽,叫出来的声音也惨戚戚的,好像叫了上声,就叫不出下声来了。它可怜兮兮地看着贾诩,仿佛在说,先生,救救我吧。贾诩停住了脚步,不由得动了恻隐之心。别看他成天挂着个脸,谁也不待见的样儿,其实他的内心深处,是隐藏着善良与爱的。

  贾诩弯下来,把病猫抱入怀中,用手轻轻地抚摸。猫眨着眼睛,又叫了两声,伸出舌头来贾诩的手臂。贾诩笑了:这猫与我有缘啊,我不能把它丢下,丢下了,它可就活不成了。

  贾诩把猫抱在怀里,带回了家,精心护理。给它洗澡,给它吃食,带它晒太阳。几天的工夫,这猫就被喂养得虎虎生威,恢复元气了。嗬,这家伙,圆头圆脑,面颊宽大,体态肥厚,皮光亮,尤其身上的斑纹,灰一道白一道,十分漂亮。贾诩非常喜欢,觉得这猫很可爱,不是一般的猫。

  可贾诩的父母不喜欢。老贾说,儿子,你没听古人说过吗?

  猫是臣,狗是忠臣。咱们家怎么着也得养条狗啊。养这猫干啥呢,更何况是只病猫。赶紧扔了吧。

  贾诩哪里舍得?这时候,贾诩已经到了弱冠之年,他不想再跟父母在一块了,想换个环境。他就在离自己家二十里外的小镇子上,搭了间木房子,带着猫,搬出来,单住。当然不是在镇子中间,而是在镇村结合部。

  且说这猫,好生勇猛,蹿上蹿下,身手敏捷,一副顽劣相。

  尤其是捉鼠,一捉一个准。奇怪的是,它捉到老鼠并不食,也不咬死,而是在爪下细细把玩。摸摸须儿,肚子,把鼠儿得晕头转向,端的不知这猫爷是何居心。玩得久了,猫儿自顾自地打起盹。鼠儿趁机就逃跑了。猫儿也不着急,继续做它的秋大梦。待醒了之后,在屋里跑了几圈,又捉到一只鼠,再把玩。一会儿又放了。再捉、玩、放,如是者多次。鼠儿也就不畏惧,反而主动跑过来,跟它一起玩,得跟老朋友一样。

  贾诩看了,好生奇怪。有意思啊。他想,如果,人和人之间,就像这猫和鼠一样化敌为友、和睦相处,多好啊。哪像这人与人之间充争斗,矛盾不断,国家与国家之间征战,诸侯与诸侯之间征战,官场上争斗,百姓间也争斗。天下大,民不聊生。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和谐社会奔小康啊。

  贾诩的思想觉悟高啊。

  从此,他读书累了,除了散步外,又多了一样业余项目,观猫玩鼠,便不再孤独,反觉乐趣无穷。

  当然,闲下来,贾诩还是喜欢散步。不再是一个人闲走,而是带着猫。猫后跟着一群鼠。路人看到,都躲。也有好奇的,站在路边看,免不了议论几句:

  “这狗的,真会玩儿。”

  “作孽,自古猫与老鼠为天敌,哪有猫鼠同行为友的,坏了纲常。”

  “贾家这小子脑袋坏了,大个人玩猫鼠,不学好啊。”

  贾诩不理他们,特立独行,自己玩自己的。

  古今成大事者,皆有别于常人!

  话说这一天,人、猫、鼠正结伴闲逛着呢,面过来一人。

  这人看到贾诩带着猫鼠共游的场景,面纳罕之态,不由停住脚步,不向前走了。他转过身来,又跟着人、猫、鼠一行往回走。

  走了一会儿,这人趋步上前跟贾诩搭话:

  “请问先生尊姓大名?”

  “小生贾诩。”

  “我看先生,相貌不俗,将来定能成大事。”

  “哦?”

  “你就是当今的张良、陈平啊。”

  “是吗?”

  张良、陈平,非同小可,那可是汉朝开国功臣,在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作用举足轻重呀。

  他贾诩一个山野村夫,如何能跟此二公相提并论呢!

  即便是想成为张良、陈平,也怎么会被他人道破!

  贾诩这才回过头来,仔细看了看来人。此人四十岁上下年纪,生得细眉俊目,皮肤白晰,身量高瘦,骨骼清奇,颔下墨髯飘洒。尤其是这人身体很瘦,却穿着宽大的衣服,被风这么一吹,动感十足,真是飘飘然有神仙气概,非常人也。

  贾诩也停下脚步,拱手还礼问:

  “先生尊姓大名?”

  那人道:“在下汉人,阎忠是也。”

  啊呀!贾诩心里暗吃一惊。阎忠,可是当时响当当的名士啊。据说他善于看相,有识人之才。一看一个准,从没有走眼的。贾诩赶紧再次拱了拱手,说:“多谢先生谬夸,一起去小酌几杯如何?”

  “如此,甚好!”

  于是,二人领着猫和群鼠到镇上来找酒馆。找了半天,经过好几个酒馆,也没进得去。没人敢让他们进来,远远地就关了店门。

  阎忠说,您这样子,别说喝酒,凉水都喝不到。

  贾诩笑了,也是呀,谁见他这群宠物不害怕呢。于是把猫、鼠遣了回去,这才进了酒馆。

  两人落座。一边喝酒,一边叙谈,甚是投机。阎忠先生很健谈,从国家大事到朝廷重臣,再到各路诸侯,出名的,不出名,在朝的,在野的,各人等,都点评了一番。贾诩默默地听着。

  很多人,别说见过,他听都没听说过。看来,应该出去见见世面,不能在家里死读书啊。

  谈了很久,阎先生起身告辞。临走,阎先生给贾诩一张名片,说,拿着这个,去找某某人,不需多言,就可个官做,省得在乡下闲逛,然后徐而图之,不可之过急。过个三五年,熟悉基层生活了,我自然会来请你,再图更大发展。

  贾诩接过名片,拱手称谢。又喝了几杯,阎先生告辞而去。

  贾诩回来,把名片席子下面,转身又跟猫鼠玩在一块,渐渐就忘了这事,不再理会。直到有一天,外面出太阳,他想晒晒被褥,掀开竹席子,啪,掉下一纸条来。捡起一看,敢情是阎先生的名片。看着这张名片,贾诩好一阵发愣。他想想自己都二十多岁的人了,老在家里也待不出什么劲来,不如去外面闯,见见世面吧。说走就走,不再停留。他收拾好行李,拿着这张名片,去了武威。

  临行前,猫鼠们送出老远,啃啃贾诩的鞋子,咬咬衣巾,依依不舍。

  贾诩说,你们回吧,还到我的屋里去,屋里有粮食,田里有蔬菜,该吃吃,该喝喝,我会回来看你们的。猫鼠们很有灵,停住了。

  贾诩住的这个小镇,离武威郡不过百里之遥,贾诩却从来没进过郡城。贾诩到了武威,他看到武威的道路很宽阔,比乡野小路宽阔多了。武威的房子很整齐,比乡间草房整齐多了。武威的人也很精神,比乡村的百姓精神多了。

  贾诩来到府衙,来见武威的地方官。地方官见是阎忠先生举荐来的,果然很给面子,十分客气,让贾诩在身边干个小差。

  不久,举贾诩为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举为孝廉的人一般都给封个官。贾诩也做了个小官。

  按说贾诩这样的乡下人,到郡里混个事做,已经相当不错了。事实上,贾诩也安分了几个月。几个月下来,贾诩觉得没意思,跟人打交道很费劲,跟上司说话要注意,跟同僚说话也要注意,跟下属说话也得费心思,老有些嗑嗑绊绊。不痛快!

  凭贾诩的才能,对付这些小吏,那太容易了,玩儿似的。可是贾诩觉得没意思。我贾诩是什么人物,这些人哪里能值得我来斗法!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来自京城的信,是他有一面之缘的朋友阎忠先生写来的。阎先生给他谋了个差事,让他到京城洛去。贾诩正想离开,如何肯久留?他立即收拾行李,离开了武威,赶到了洛

  京城的街道比武威宽阔多了,楼房也比武威高多了,整齐多了,人也比武威的人精神多了。

  他见到了阎忠。在阎忠的举荐下,在朝中做了一个郎官。

  一开始很新鲜,到底是京城的官员,谈吐不俗。可待了些日子,贾诩又烦了。他觉得朝中还不如武威呢。时值东汉末年,朝纲混乱,皇帝不理政事,政事都掌握在一些宦官的手里。宦官们胡作非为,滥杀无辜,提拔亲信,打跟自己敌对的势力。朝中血雨腥风,一片狼藉。

  “还是跟猫鼠同居好啊,自由平等和谐,没有争执,没有是非。”

  贾诩于是有了辞官之意。

  他找个机会来跟阎忠告辞。阎忠劝他:正因为朝廷混乱,我才把你召过来的,我们等待时机共图大事。

  贾诩想,现在时机尚不够成,什么时候成?还说不定。

  在时机不成的情况下,贸然举事,是不智之举啊,很容易成为政治牺牲品。

  他没有接受阎忠的挽留,坚持要回去。阎忠没办法,只好同意了。二人依依惜别,相约他有机会,再能相见,共谋大事。

  可是,他们最终没有一起共谋大事的机会了。

  后来,阎忠几次想劝朝中有实力的大臣搞政变都没有成功。

  公元184年,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没几年,黄巾军就被朝廷和地方豪强一起镇了。汉人皇甫嵩因镇黄巾军有功,官至冀州牧。当时,阎忠正在皇甫嵩的帐下任首席谋士,很有军功。他看到当时朝政非,海内空虚,劝皇甫嵩把握机会,发动政变,改朝换代。皇甫嵩犹豫再三,不敢用其计。阎忠知道自己不能在皇甫嵩这待下去了,他没办法,只得逃走,不料被叛军王国劫持。王国知道阎忠的威望和才能,想让他做军中元帅。阎忠不从,被迫自杀。

  消息传到贾诩的耳朵里,他长叹一声,阎先生有识人之才,只是没有识透朝中大事呀,改朝换代那么容易吗?需要一个恰当的人,一个恰当的时机。朝廷虽,但势力繁杂,想中取胜,也是很困难的呀。只有等尘埃渐渐落定,一切才能见分晓呀。

  当年,他就是看到朝廷混乱,势力太复杂,才假托生病,辞官回乡的。

  他离开家乡不过一年,可就像离开好多年一样。还是家乡好啊,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那么熟悉、亲切。真是:远离是非地,隐居在山林。

  回乡以后才知道,他那群猫鼠在他走的那天就没回去。

  去哪里了?好像往西去了。

  又听人说,他们亲眼看见猫鼠们都跳到姑臧河里去了。

  还有一种说法,猫鼠们被乡人捕杀了,被烤着下酒吃了。

  到底哪种说法准确,贾诩吃不准。

  贾诩病了。这回是真病。

  贾诩到老年的时候,常对他的儿孙辈说起这档子事:

  “我的父母说,猫是臣,鼠是污臣,狗是忠臣。其实,猫也是忠臣,鼠也不并贪。这么多年了,我见过各类人等,可让我最难忘的,还是那只猫和那群鼠。”

  与豺狼为伍

  贾诩病了一段时间,身体有所恢复。他想去寻找他的那群猫儿鼠儿。

  往西走。本来是一个人,后来聚了数十人,说路上有大虫,须结伴而行。

  路上,这些人看贾诩是一个文弱书生,不肯说话,觉得好欺负,就抢他的干粮吃,拿贾诩开玩笑。贾诩不怒,报之一笑。这些人更来劲了,话说得就更难听了,甚至有人身侮辱倾向。贾诩仍然不怒,不与他们计较。

  就在这时,出事了。他们没遇上大虫,却遇见一群氐人。氐人是崛起于东汉后期,西北地区的一支少数民族。他们天生不安分,经常发动叛,劫杀汉朝的百姓和官员。朝廷也经常派人来镇,虽然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按倒葫芦起了瓢,平定这拨,又反了那拨,没完没了。

  拦劫贾诩等人的这批氐人,足有上百人。他们面相都十分凶恶强悍,皆骑着高头大马,手执利刃,叫喊着把这些汉人团团围在当中。原来他们在这里逛了好几天,没遇到什么猎物,正饥饿着呢。今天遇到这么多汉人,就好像狼遇到了羊,眼里发出绿光,那个兴奋劲儿就甭提了,都想好好抢一票,补充补充给养。他们命令这些汉人把随身带着的财物放到前面来,还一个个搜身。然后又让这些汉人一个个回到队伍里,背转身去,等候发落。

  贾诩也这么做了。可他偷眼观瞧,只见几个氐人在一边叽叽咕咕耳语一通,然后看到一些氐人拿着利刃在地上挖坑。贾诩明白了,这是要活埋他们呀。贾诩可不能等死,如果他等死,就没有以后的故事了。他想身,眼珠一转,计上心头。他转过身来,走出队伍,拱手道:

  “朋友们,我有一言相告!”

  为首的氐人脸特别黑,跟锅底似的,眼睛特别大,瞪得跟铜铃似的。他用刀一点,让贾诩近前来讲话。

  贾诩知道,如果自己说好了还罢,说不好,等不到坑挖好,他第一个试刀。

  他稳稳神,缓步走到氐人的跟前,拱手施礼。

  黑脸氐人眯起铜铃大眼,傲慢地问:“你死到临头,还有何话讲?”

  贾诩说:“英雄,我说一个人,不知诸位可曾知晓?”

  黑脸氐人看都不看他,仰脸看天,问:“谁呀?”

  贾诩说:“段颎。”

  这名字一说出,黑脸氐人缓缓低下头来,铜铃般的眼睛又瞪起来了。段颎!这个名字在那时可是赫赫有名,非常了得。他连着数十年镇守西土,威名远播。那名声在这些氐人当中,可称得上如雷贯耳,皓当空。现在段颎因为镇边有功,到朝廷做太尉了,可他的威名在这些氐人当中仍然强势存在着。这就叫,人的名,树的影。

  黑脸氐人很奇怪,这个书生提段太尉作甚?

  仿佛是看透了黑脸氐人的心思,贾诩进一步说:“我是段太尉的亲戚啊。”

  黑脸氐人问:“哦,你是段太尉什么人?”

  贾诩说:“我是段公外孙呀。”

  见黑脸氐人犹豫,贾诩不容他多想,接着说:“你们留着我,派一个人到我家里通风报信,让他们拿重金赎我回去。这样,你们既得了一笔钱财,又给了太尉一个人情,将来遇到麻烦事,可以有个开呀。”

  黑脸氐人仍有些疑惑,看来他自己也拿不定主意。这家伙便转过身去,跟他的同伙商量。

  贾诩的心里也没底,他拿段太尉的名字来吓唬氐人,是临时想出的主意,保不保险还说不定。全凭这些氐人一时心情了。他在等待着命运的判决。当然,如果此计不成,他还会另有计谋,他暗暗地盘算着下一步棋。

  一会儿,那个黑脸氐人又过来了,贾诩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了,但表面上却若无其事。

  黑脸氐人说:“既是段公外甥,我们且饶你不死。”

  看来,这些家伙没法判断贾诩所言真假,只好宁信其有,不信其无了。

  不仅不杀贾诩,还有进一步要求。

  “我想跟你结为兄弟,不知先生可否愿意。”

  他们想结攀段公外孙,将来也有个退路。

  贾诩当然答应,他说:“好吧。”

  黑脸氐人与贾诩盟誓后,还当场摆下酒宴喝了起来。别看贾诩是个文士,酒量可不错。咣咣,跟氐人们一连喝了几大杯。贾诩吃喝足,抹了抹嘴说:“我该走了,家里还有人等着我回去呢。”

  氐人们挽留一番,贾诩执意要走。贾诩想,这伙人现在被他蒙住了,说不定马上回味过来,那时候再走可就来不及了。

  氐人们见留不住,就拿出点钱来,要送他回去。

  贾诩说:“不必了,我只拿自己的财物。”

  “兄弟,帮我们说个话,把我们放了吧。”

  在等待被活埋的人群中传来哀求声。

  贾诩走到这伙人中间,微笑着说,大家不要怕,坚持住,我回去找人来救你们。

  说着,又回到氐人身边,说,这伙人,就随各位英雄处置了。

  说着转身,骑上氐人送给他的良马,打马而去。

  跑出老远,他听到后面传来阵阵惨叫声。贾诩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心说,好险啊好险!

  没找到他的那些猫鼠,贾诩继续游历,见了不少世面。后来他回到家乡,隐居读书。那时,他的父母都已经过世了。贾诩回到家乡后,心情跟以前大不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孤僻了,而是乐于结朋友,还给乡人一些恩惠。乡人都说:

  “贾家的小子出去一趟变出息了。”

  贾诩在乡里很有威望。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贾诩年近四十了。他想再出去逛逛。

  这一回,他又逛到了京城。

  正在京城宽阔的街道上来回溜达着。这时,过来一列车队,前后有士兵护卫着,中间有两辆马车。路过贾诩面前的时候,其中有一辆马车车帘轻轻这么一挑,出一张女子的脸。四目相对,贾诩惊呆了:真是一位绝佳人!那女子见贾诩呆呆地看着她,害羞地一笑。“啪”把帘子放下了。

  贾诩半天没回过神来,问旁边的一位街人:“这是谁家的车仗呀?”

  那人说:“司徒王允家呀。”

  贾诩又问:“那个漂亮女子是谁呀?”

  那人说:“一定是他的义女貂蝉,今天一家出去游。”

  贾诩遂信步往司徒府走来。贾诩早就听说王允的大名,知道此人十分忠义,在朝中很有分量。他忽然想起来,当年阎忠先生,经常向他提起王允,说王允将来是能做大事的,如果有机会,可以跟他多联系。十几年下来,他几乎把这事忘了。而王允也不再是阎忠先前所说的王允,果然成了朝中要员。

  他想见一见王司徒,能谋一个官,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他想见见貂蝉。

  敢情他看上貂蝉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贾诩活了四十秋,还没有哪个女子让他动心。

  可王司徒见了贾诩,并不热情。原来,司徒这几天正闹心呢。国贼董卓专权,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上欺天子,下群臣,把朝纲搅得乌烟瘴气。袁绍袁本初在冀州给王允写了一封书信,要他作内应,想法除掉董卓。可他一筹莫展,无计可施。今天,带着家眷到郊外游,其实是掩人耳目,苦想除董卓之计。

  所以,贾诩来得不是时候。王司徒有点心神不定,而且很忙碌的样子。贾诩说什么,王司徒根本没听清。

  贾诩觉得没意思,他起身告辞。王司徒说:“先生先到驿馆中歇息吧,过几天,我再去请您。”

  贾诩回到驿馆,歇了几,也没见谁来请他。只好又来见王司徒。这回王司徒更是忙,更是没空跟他说话。怎么呢?原来,他已经有了除董卓之计,现在正在实施,他可没工夫跟贾诩闲谈。这时,有人进来,报告司徒:温侯驾到。

  王司徒脸色一变,赶紧起身说:“我有要事,不能陪先生了。先生请回,过几天,我一定去请先生。”

  贾诩很失望,只得告辞。走出门,面进来一位青年将军,身材高大,十分威武。贾诩想,这人就是吕布了。只见王司徒小跑着出来,吕将军驾到,王允接来迟,请恕罪。

  贾诩回到馆驿。等了多,没有等到王司徒,却听到一个消息,貂蝉被王司徒送到相府,成为董卓的侍妾了。

  贾诩心里很不痛快。他突然悟到了什么。

  太不像话了!贾诩在心里说,这是连环计、离间计呀,先把貂蝉许给吕布,再送给董卓,这分明是离间董卓父子。贾诩倒是对王允除掉董卓没有什么看法,主要是对这个计策反感。

  怎么可以让天下最美貌的女子冒这么大的风险,而且牺牲自己的身体去做饵,做棋子呢!除掉董卓的计策,有很多嘛。我贾诩信手即可拈来。可是你们不理我,我要报复。

  他赶紧去相府,想跟董卓说一说这里面的蹊跷。董卓正着貂蝉,也没心思跟贾诩多聊。三言两语,把贾诩打发到女婿牛辅手下当参军了。

  贾诩出了相府,长叹一声,董公不将死无葬身之地矣。

  贾诩又叹了一口气:我再也见不到貂蝉了,这些自以为是、无能的臭男人呀!

  果然,没几天,董卓被王允等人诛杀,牛辅也死了,众人十分恐惧。董卓部下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人找不到依靠,便遣派使者到长安求赦。王允为人刚直,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李傕等人更加恐惧,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准备就地解散军队,逃回乡里。

  这时,贾诩却出面阻止了他们,说:“你们错了呀。我听说长安城中,王允等人正在商议要杀尽凉州人,而你们解散军队,回归乡里,那时,你们要军马没军马,要兵器没兵器,只需要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轻轻松松抓住,砍了头,然后提着你们的脑袋到朝廷去请功受赏啊。”

  李傕没好气地说:“可是,我们现在不跑,难道等着他们来抓捕我们吗?”

  郭汜也说:“能跑一时就跑一时,到时,我们隐藏起来,他们或许还找不到我们呢。”

  贾诩说:“这是没头脑的人才做的事,不是智者所为。”

  郭汜这气呀,他真想把贾诩砍了,当着这么多人,奚落他没头脑,太不像话了。

  李傕说:“那你说说,我们该怎么办?”

  贾诩说:“当今之计,最好的办法是把部队召集起来,回兵攻打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成功了,则奉国家以征天下,如果失败了,再逃跑不迟!也不失为大丈夫,这才是智者所为。”

  几句话惊醒了梦中人。李、郭等人齐声说:“先生所言极是,就依先生了。”

  看着李、郭等人摩拳擦掌的样儿,贾诩的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表情,他听到天空中滚过几声炸雷,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李、郭等人并不知道贾诩的本意,贾诩一是为了报复,二是为了自保。他是董卓手下的人,也是叛,理应受到惩罚。王允等人追究下来,他肯定逃脱不了干系。没办法,他只能采用这种极端的办法来求自保。

  贾诩对李、郭等人说那番话时,他肯定知道后果。只是,他可能不知道,后果会那么严重。

  李、郭等人立即联络西凉诸将,重新整顿召集军队。他们以替董卓报仇为名,率军攻进长安,纵兵掳掠,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道。他们拥兵至南宫掖门,威献帝和司徒王允,封李傕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得了封赏,李、郭等人并不退兵。

  献帝在内城门上问:“你们怎么还不退兵呢?”

  李傕说:“陛下,非是我等不退兵,实在是因为元凶还没被处置。董相国被杀,都是王允的主意,我们要求皇帝把王允交给我们处置。”

  王允在城上听得清清楚楚。他是多么刚烈的人呀,岂能受这些贼子的羞辱。只见他一纵身,跳下城楼。在他坠城的一刹那,他看到李傕的身旁站着一个人,好生面。可是他已经记不起来了,那就是受到他慢待的贾诩。

  李傕等人立即冲过去,挥动刀剑,将王允刃分尸。然后,挥师冲进城去,占据了整个京城,掌握了朝廷大权。这些家伙比董卓还要残暴,每天杀戳大臣和百姓。一时间,京城腥风血雨,朝野大

  贾诩看到这个场景,一言不发,只为自己一句话,虽然保全了自己,报复了王允,却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使汉室江山再次陷入了混乱状态。

  唉,贾诩低头暗叹。

  李傕等人觉得这都是贾诩的功劳,要封其为侯。

  贾诩却单人独骑,出了京城,回乡去了。

  贾诩一生再也没有向别人讲起这件事,只是临死的时候,对儿孙们说:

  “德和智,两方面,还是德重要,有智无德,智将成为一种灾难。所以你们要修身养德。”

  又说:“一个人年轻时走得远点不要紧,但要懂得回头。”

  与心灵为伴

  离开李、郭之后,几经周折,贾诩投奔了南张绣。他给张绣多次出谋划策,把曹打得望风而逃。

  曹听说为张绣谋划的贾诩时,恨恨不已,说,此人作恶多端,当初就是他一句话,使朝野混乱,我抓住他,必剐了他,烤了他的与大家同食。

  但曹一直没抓住贾诩,曹对他的谋士们说,我们这么多人斗不过一个贾诩,太不可思议了吧。

  谋士们面面相觑,嘴里没说什么,心里都较着一股劲儿。

  就在曹和众谋士一筹莫展的时候,贾诩跟张绣来投降了。

  那是官渡之战前一个关键的节点。当时袁绍派使者郭图来招降张绣,并且先到贾诩府中,与贾诩结好。贾诩跟郭图一交谈,发现郭图虽然很有才华,但是言语漂浮,不实在,又见他吹嘘袁绍势力如何,手下谋臣武将如何了得,便有几分不喜。但他不动声,遂让郭图到馆驿住下。

  刚送走郭图,有人来报,曹派刘晔先生前来求见。

  刘晔先生是曹手下的重要谋士。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汉室宗亲,具体说,是光武帝刘秀之子陵王刘延的后代。他很有胆识,办事果断。年少知名,人称有佐世之才。十三岁时就杀掉母亲临终前嘱咐要除掉的仇人。后来,亲手杀掉了地方武装头目郑宝,经郭嘉引荐投了曹。他对贾诩早有闻名。贾诩也常听人提起他。

  贾诩请进刘晔。一看相貌,便觉不同寻常,再一攀谈,更是高看一眼。二人大有惺惺相惜之意,相谈甚。谈得太晚了,贾诩便让刘晔在自己府中歇息。

  第二天贾诩先带郭图来见张绣。郭图很得意,认为有贾诩引荐,志在必得。张绣权衡一下,也认为袁绍势力大,应该降袁。

  没想到,就在这节骨眼上,贾诩却拦住了,他忽然大声对郭图说,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自相残杀,争着当皇上,还能容天下国士乎?

  郭图一下子就愣住了。他想不明白为什么贾先生昨晚说得好好的,今天忽然就变卦反目了。愣了一会儿,觉得没趣,红着脸甩袖而去。回到驿馆,收拾行李,匆匆地跑了。

  郭图一走,张绣吓坏了,紧张得不得了。他责怪说,贾先生,你这是干什么呀,我们怎么能得罪袁公呢!袁公身世显赫,四世三公,独领河北之地,名震全国,势力相当大呀。

  贾诩说:“那只是暂时的表象,终归会化为泡影的。”

  张绣说:“那我们该投谁呢?该不会让我投降曹吧。”

  贾诩说:“正有此意,我们不如从曹公。”

  张绣直摇头,说:“袁强曹弱,况且我们与曹有仇呀,我们曾三番五次把他打败,且败得很惨,而且都是你的计谋,估计他们伤口还没好呢,典韦、曹昂,曹安民,尸骨未寒,淯水河边,那几座新坟土迹未干,他不能不怀恨在心,现在去投降他,难道不是自投罗网,自寻死路吗?”

  贾诩说:“我以为,投降曹公,有三利。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占天时,这是第一利。袁绍强盛,我们以这么少的力量投降他,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曹公势弱,我们去降,是增加力量,必定高兴,重视我们,这是第二利。有霸王之志向的人,肯定会放下个人恩怨,尽释前嫌,以显示他宽广怀,这是第三利。愿将军勿疑。”

  张绣想了半天,最后觉得贾诩之言很有道理。再说了,长期的实践证明,听贾诩的话没有不对的,不听他的话会吃亏的。遂从其言,把曹的使者刘晔先生请过来商谈大事。

  张绣跟贾诩率众归顺了曹

  张绣的归顺使曹在官渡之战中避免了两面作战,所以曹闻后大喜。他亲自接见贾诩,抓住他的手说,使我信重于天下者,就是你呀!还小声说,我得到先生霸业就矣。

  曹就喜欢说这句话。同样的话,他对许多人说过。

  然后,曹忽然转身对旁边的众谋士说,别对贾先生说我要烤他吃的事啊。

  大家哈哈大笑。

  曹遂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同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结为儿女亲家。

  张绣私下拉着贾诩的手说,多亏先生谋划,这一招果是好棋。

  就在贾诩归顺曹不久,有一个人要请他喝酒。这个人是曹手下的大谋士董昭。董昭原来在袁绍手下谋事,后来投了张扬,最后归了曹

  贾诩想,自己是新来的,董昭比自己早来几年,不应该拒绝他的邀请。

  贾诩来到董昭的大帐。一看,没别人,就他和董昭主宾二人。

  董昭不胖不瘦,眉清目秀,面皮白腴,精神充足,保养得很好。董昭很热情,一个劲地劝酒、布菜。贾诩觉得奇怪,董昭这人很会保养,一直吃素,与酒绝缘,怎么今个儿一反常态呢?

  董昭先向贾诩讲了一堂生动的养生课。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才把筷子一放,说,先生新来,我有一些话,想跟你说一说。

  贾诩说,请讲。

  董昭说,曹公帐下谋者很多,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秉,比如,曹公特别喜欢郭嘉,郭嘉年轻,又会出点小主意,常常能应验,曹公最终会把后嗣的事托付给他。其实他并没多大的才能,但很新,又好酒,热衷于夜生活,不注意保养自己,凡事都由着子来。喝酒前跟好人一样,酒后会说、胡说。这个人您要注意,凡事须避着些。

  贾诩说,领教。

  董昭又说,还有荀彧,曹公也很信任,每次出征,曹公必托之以朝中大事,他把后方搞得很稳固,这个人的性格跟郭嘉截然相反,太传统,是旧派文人,政治上保守,不知道改革创新,不能顺应。你要注意,如果你有什么错抓到他手里,都会汇报到曹公那里。

  贾诩说,领教。

  再说杨修吧。这人读书多,跟孔融等人经常聚在一起,是个才子,也有一番势力。但这人狂妄,看不起人,会耍点小聪明,爱卖。卖的时候,就贬低别人,就他能,别人都不及他。这人你少惹,惹着会有祸。

  领教。

  董昭把曹手下的谋臣都议论了一遍,最后不好意思地说,贾先生,这些话其实都不是我说的,这是我来曹营的时候,另一个朋友也是这样,请我喝酒时说的,这人是谁,我就不便透了,以后我会告诉你的。我觉得这番话有必要跟你说说,因为你刚来,不了解。我可把你当好朋友了,以后多亲近。

  贾诩拱手,多谢。

  过了几天,杨修又请贾诩喝酒,有孔融作陪,席间又是一番议论。贾诩认真地听着,并不参与,只是点头,称谢。

  几场酒下来,贾诩忽然病了。慢病,无关性命,但要保养。所以贾诩不再参加一些私人宴会。

  贾诩真生病了吗?哪呀,他这是在保护自己呀。

  多年后,董昭联合很多人要推曹为魏王,他也找过贾诩,贾诩说我身体不好,你自己看着办吧。董昭的行为遭到荀氏叔侄的强烈反对。不久荀氏叔侄俱郁悒而死。

  又过了几年,魏王曹想立嗣,在长子曹丕与三子曹植之间选。杨修来找贾诩,请他多帮忙,在魏王面前多举荐曹植。

  贾诩说,我身体一直不好,脑袋老疼,不能参与这些事了,你看着办吧。

  曹丕方面也请人来说话,贾诩也说,我身体不太好,但我很感谢大公子,其实也没什么特别要说的,只是大公子在魏王面前多尽儿子的职责就行了。

  曹也三番五次地问贾诩立嗣之事,贾先生总是拿话搪

  问得多了,贾先生说,我最近一直在琢磨两个人。

  谁呀?

  袁绍和刘表。

  哈哈哈,曹大笑。

  袁绍和刘表皆废长立幼,致使兄弟相争,自取灭亡。于是曹立曹丕为太子。

  曹丕即位,为报贾诩之恩,封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幼子贾访为列侯,以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无论是曹还是曹丕在位,贾诩都为他们出了不少好主意。

  曹和曹丕对他并不是言听计从,有时也把贾诩的主意放在一边,由着自己的子来。事实证明,听贾诩的,肯定没错。不听贾诩的,都失败了。

  曹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皆有贾诩之谋,所以他胜利了。曹占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曹丕问应先灭蜀还是吴,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征吴无功而返。

  因为失败,他们对贾诩就更加敬重。

  公元224年,贾诩去世,终年77岁,谥肃侯,长子贾穆嗣。

  贾诩去世的时候,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

  “凡事要想得远些,为父并非曹公旧臣,归顺之前还老让曹公吃败仗,所以要格外注意,采取自保策略,这么多年,我假托生病,没有一个私,从不参与同僚间的宴请,不结高门。虽然每次为曹公谋划都能成功,平四州、征西凉、讨汉中,可谓算无遗策,却从不居功自傲,不以自夸。好处别人都记着呢,你一说反而变坏处。这些方面,你们要好好学。”

  那时候,魏室的许多老臣都故去了。睿智的郭嘉、聪明的杨修、正直的荀氏叔侄,等等。

  当时,那一代的老臣中,只有善保养的董昭还在,也已70岁了,他来看望贾诩说:

  “你一直是个病秧子,却能如此高寿,非常不错啊。”

  贾诩听了一笑:

  “你长寿靠的是养生,我靠的是养心啊!”

  贾诩史料二则建安三年(198年)三月,曹南征张绣,包围张绣据守的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闻悉谋士田丰劝冀州牧袁绍趁虚袭取许都(今河南许昌东),献帝号令天下,立即从穰城解围撤退。张绣率兵尾随追击。五月,刘表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曹军获胜后,速行北撤。张绣亲自率兵追击,贾诩劝阻说:“不可追也,追必败”(《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不听,强行追击,被曹亲自断后所击败。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说:“促更追之,更战必胜。”张绣说:“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今已败,奈何复追?”贾诩说:“兵势有变,亟往必利。”(《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遂听从贾诩意见,收集散兵,再行追击,竟将曹后卫部队击溃。得胜后,张绣问贾诩:“绣以兵追退军,而公曰必败;退以败卒击胜兵,而公曰必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皆验也?”

  贾诩说:“此易知耳。将军虽善用兵,非曹公敌也。军虽新退,曹公必自断后;追兵虽,将既不敌,彼士亦锐,故知必败。曹公攻将军无失策,力未尽而退,必国内有故;已破将军,必轻军速进,纵留诸将断后,诸将虽勇,亦非将军敌,故虽用败兵而战必胜也。”(《三国志·魏书·贾诩传》)张绣大为佩服。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三月,曹丕首征东吴,以失败而告终。当初,曹丕便问计于贾诩:“吾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贾诩说:“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逊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三国志·魏书·贾诩传》)曹丕不纳,果然无功而返。 Www.AFuxS.CoM
上一章   大三国的小人物   下一章 ( → )
邓洪卫的最新历史小说《大三国的小人物》由网友提供上传最新章节,阿福小说网只提供大三国的小人物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大三国的小人物的最新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